心靈書架 # 40『 如何培養理財的智慧?Part 7 Titelbild

心靈書架 # 40『 如何培養理財的智慧?Part 7

心靈書架 # 40『 如何培養理財的智慧?Part 7

Jetzt kostenlos hören, ohne Abo

Details anzeigen

Über diesen Titel

您好,您這個禮拜過得好嗎?讓我們繼續來探討窮查理的普通常識這本好書。查理蒙格提醒我們要熟悉學習跨領域的知識,當中我們學習經濟學不只是為了成為經濟學家,更重要的是學習一種思維方式,一種理解世界運作的工具。經濟學幫助我們從更理性的角度去分析個人、企業乃至國家的行為。經濟學可以帶來什麼幫助?1)理解稀缺性與選擇: 經濟學的核心概念是「稀缺性」,也就是資源是有限的,而人類的慾望卻是無限的。這讓我們必須做出選擇。學習經濟學能幫助我們更有效地分配時間、金錢和精力等稀缺資源,做出更明智的決策,無論是選擇工作、投資理財,還是安排生活。2)洞察市場運作: 經濟學能解釋為什麼物價會上漲或下跌,為什麼有些工作薪水較高,為什麼政府要實施某些政策。這些知識幫助我們理解市場這隻「看不見的手」是如何影響我們的生活,使我們能更好地應對變化。3)提高批判性思考能力: 經濟學家羅賓遜夫人(Joan Robinson)曾說:「我學經濟學,是為了不被經濟學家騙。」這句話精準地道出了學習經濟學的價值。它提供我們一套分析框架,讓我們在面對各種經濟新聞、政策宣導或商業廣告時,能提出關鍵問題,而不是被表象所迷惑。4)應用於各個領域: 經濟學的分析方法不只侷限於金融或商業,它能應用在生活的各個面向。例如,用經濟學的「機會成本」概念來評估讀大學或直接就業的利弊;用「賽局理論」來理解人與人之間的競爭與合作;用供需原理來分析為什麼某些藝術品或收藏品價格會如此昂貴。但是經濟學雖然強大,但它並非萬能。它的局限性主要體現在以下幾點:1)「理性經濟人」的假設: 傳統經濟學經常假設人是理性的,總是以追求自身利益最大化為目標。然而,現實中的人們會受到情感、道德、社會規範等因素的影響,做出的決策往往是非理性的。這也是行為經濟學興起的原因。2)模型與現實的脫節: 為了方便分析,經濟學家會建立各種模型,這些模型通常會簡化現實世界,忽略一些複雜的變數。因此,經濟學理論在實際應用時,可能會與真實情況產生落差,這也是蒙格所強調的「缺乏實務應用」的問題。3)無法預測未來: 經濟學可以幫助我們理解過去與現在,但無法精準地預測未來。經濟系統受到太多不可預測的因素影響,例如技術突破、自然災害、政治變動等,這些都讓經濟預測變得極具挑戰性。4)忽略非物質因素: 經濟學多數關注於物質財富的生產與分配,但它難以衡量幸福、情感、環境價值等非物質因素。雖然有些領域開始將這些因素納入研究,但經濟學在解釋和處理這些問題時仍有其限制。總結來說,學習經濟學是為了培養一種以「資源稀缺」為核心的理性思維,幫助我們更有效率地做出決策。但同時,我們也必須認清它的限制,將其視為一種工具,並結合其他領域的知識,才能更全面地理解這個複雜的世界。蒙格列舉了經濟學在理論和應用上的九大問題,這些缺陷主要源於經濟學過分依賴數學模型、忽略現實複雜性以及缺乏跨學科整合。以下是主要缺陷的總結,結合蒙格的論述和案例:1.致命的單一學科狹隘性(Fatal Unconnectedness)傳統經濟學假設人是理性的計算機,但心理學證據顯示,人其實是帶著情緒與偏見的「有點笨的決策者」,經濟學家過於專注於自己的學科,忽略其他領域(如心理學、生物學)的洞見,導致理論與現實脫節。蒙格提到經濟學家假設人是「理性經濟人」(homo economicus),卻忽略心理學中非理性的行為傾向,如1)損失規避(loss aversion)人對損失的痛苦感通常比同等大小的獲得快樂感要強烈(約 2 倍影響力)。2)從眾效應(herd behavior)。人傾向跟隨大多數人的選擇,即使這些選擇未必合理。他引用心理學家羅伯特·西奧迪尼(Robert Cialdini)的《影響力》一書,強調人類的決策常受潛意識偏見驅使、人類行為中可被預測的心理觸發點,例如社會認同(social proof)、互惠(reciprocity)、權威(authority)等,這些會潛移默化影響人的判斷。而經濟學模型卻未充分考慮。史蒂夫·喬布斯(Steve Jobs)清楚知道人買手機不是只看功能,而是看感受與品牌故事。把產品包裝成「改變世界」的工具,利用設計美感、稀缺與社群認同感,讓蘋果產品成為情感象徵。柳井正(Tadashi Yanai)– ...
Noch keine Rezensionen vorhanden